時政要聞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金京藝 通訊員 李鐵軍
“從元旦開業到七月底,我們酒店營業額已經達到17萬元,凈利潤8萬元,還帶動7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2.5萬元!”9月1日,盧氏縣朱陽關鎮河南村黨支部書記張月強站在由舊村室改造的水甜菇鮮宜居酒店里,笑容滿面。暑期以來,這座充滿民國風情的民宿周末常常“一床難求”。
改變,始于一次對“家底”的徹底清查。
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行動開展來,盧氏縣結合具體情況,探索建立了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管工作法(即“組建一專班、開發一平臺、壓實五方責任、管好五本賬”),聚焦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助推鄉村振興。朱陽關鎮則按照“1155”監管工作法,圍繞“資源變資產、資產變收益”,對村級閑置資產進行摸底,推動閑置資產“二次創業”。
通過摸底排查發現,朱陽關鎮相關部門發現原河南村和壯子溝村在機構改革合并為河南村后,原壯子溝村委會村室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問題咋解決?
“我們鎮上民國建筑群林立,還有多個自然景區,現在高速出口就在咱村村頭,鎮上還有全縣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場。位置這么好,不做酒店可惜了。”張月強介紹。在鎮“三資”管理工作組的指導下,村里多方論證,最終決定將村委會遷至合并前的閑置村室,原址則打造為主題酒店。
2024年底,投資250萬元的“水甜菇鮮宜居酒店”正式開業。12間民宿配臺球廳,迅速成為小鎮旅游的熱點。
酒店的成功,只是開端。
河南村趁熱打鐵,將30個閑置大棚升級為現代化藍莓種植基地,產值超100萬元。采摘旺季時,每天可吸納120余名脫貧群眾務工,年帶動增收超30萬元。“企業+村集體+農戶”的互利共贏發展模式,在這里變成現實。
同樣的振興故事,也在朱陽關鎮東灣村生動上演。
今年年初,朱陽關鎮大鯢灣村和嶺東村合并為東灣村。為解決該村臥佛山食用菌基地長期閑置問題,在鎮“三資”管理工作組指導下,鎮村兩級果斷籌資38萬余元,將其改造為16座標準化大棚,并成功引進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孔偉麗院士團隊,打造“省農科院食用菌優質菌種研發與實訓基地”。
“現在基地每年為村集體貢獻租金收入4.5萬元,帶動30多名群眾就近務工。”東灣村黨支部書記劉江峰說。更關鍵的是,這里已培育出香菇、猴頭菇、木耳、靈芝等優質菌種24個,為當地在建的大型菌棒廠提供了堅實的優質菌種支撐。
據悉,自推行“1155”監管工作法以來,盧氏縣已盤活閑置資產資源71處,新增村集體年收入305萬元,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30%,村干部涉“三資”違紀行為和相關信訪量則大幅下降。
“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如同中醫‘治未病’,目標是實現無病防病、有病早治。”盧氏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縣將持續健全“1155”監管工作法,以“常態化排查+動態化整改”,推動集中整治與日常監督深度融合,通過深化監管平臺應用,拓展功能模塊,實現“三資”全鏈條、全周期監管,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切實把“三資”管理成效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出更大貢獻。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金京藝 通訊員 李鐵軍
“從元旦開業到七月底,我們酒店營業額已經達到17萬元,凈利潤8萬元,還帶動7位村民就業,人均年增收2.5萬元!”9月1日,盧氏縣朱陽關鎮河南村黨支部書記張月強站在由舊村室改造的水甜菇鮮宜居酒店里,笑容滿面。暑期以來,這座充滿民國風情的民宿周末常常“一床難求”。
改變,始于一次對“家底”的徹底清查。
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行動開展來,盧氏縣結合具體情況,探索建立了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管工作法(即“組建一專班、開發一平臺、壓實五方責任、管好五本賬”),聚焦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助推鄉村振興。朱陽關鎮則按照“1155”監管工作法,圍繞“資源變資產、資產變收益”,對村級閑置資產進行摸底,推動閑置資產“二次創業”。
通過摸底排查發現,朱陽關鎮相關部門發現原河南村和壯子溝村在機構改革合并為河南村后,原壯子溝村委會村室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問題咋解決?
“我們鎮上民國建筑群林立,還有多個自然景區,現在高速出口就在咱村村頭,鎮上還有全縣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場。位置這么好,不做酒店可惜了。”張月強介紹。在鎮“三資”管理工作組的指導下,村里多方論證,最終決定將村委會遷至合并前的閑置村室,原址則打造為主題酒店。
2024年底,投資250萬元的“水甜菇鮮宜居酒店”正式開業。12間民宿配臺球廳,迅速成為小鎮旅游的熱點。
酒店的成功,只是開端。
河南村趁熱打鐵,將30個閑置大棚升級為現代化藍莓種植基地,產值超100萬元。采摘旺季時,每天可吸納120余名脫貧群眾務工,年帶動增收超30萬元。“企業+村集體+農戶”的互利共贏發展模式,在這里變成現實。
同樣的振興故事,也在朱陽關鎮東灣村生動上演。
今年年初,朱陽關鎮大鯢灣村和嶺東村合并為東灣村。為解決該村臥佛山食用菌基地長期閑置問題,在鎮“三資”管理工作組指導下,鎮村兩級果斷籌資38萬余元,將其改造為16座標準化大棚,并成功引進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孔偉麗院士團隊,打造“省農科院食用菌優質菌種研發與實訓基地”。
“現在基地每年為村集體貢獻租金收入4.5萬元,帶動30多名群眾就近務工。”東灣村黨支部書記劉江峰說。更關鍵的是,這里已培育出香菇、猴頭菇、木耳、靈芝等優質菌種24個,為當地在建的大型菌棒廠提供了堅實的優質菌種支撐。
據悉,自推行“1155”監管工作法以來,盧氏縣已盤活閑置資產資源71處,新增村集體年收入305萬元,實現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30%,村干部涉“三資”違紀行為和相關信訪量則大幅下降。
“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如同中醫‘治未病’,目標是實現無病防病、有病早治。”盧氏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縣將持續健全“1155”監管工作法,以“常態化排查+動態化整改”,推動集中整治與日常監督深度融合,通過深化監管平臺應用,拓展功能模塊,實現“三資”全鏈條、全周期監管,不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切實把“三資”管理成效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出更大貢獻。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