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本報記者 樊雪婧 馬愿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即將到來的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立足新起點,奔赴新征程。河南這片教育沃土上,一名名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投身教育強國建設,他們像一盞盞明燈,指引著鏈接未來的希望之路。
學科發展要服務于社會發展
9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常俊標團隊正在為研制抗病毒長效藥物忙碌著。同期,阿茲夫定新的抗癌適應癥實驗也在緊鑼密鼓推進。
“下一步,我們將面向社會所需,加速生物合成藥物研發,推進一些新結構、新機制藥物的研究。”常俊標團隊成員、平原實驗室(鄭州大學)執行主任宋傳君告訴記者,這需要大量化學、藥學、生物學、醫學等交叉學科的人才,因此,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十分必要。“實驗室陸續引進了計算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的相關人才,與實驗室團隊深度融合,補齊科研短板,再進一步培養更多年輕人才。”宋傳君說。
“所有的學科都是服務于社會,一旦對社會沒有服務價值,學科就將衰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劉慶柱認為,考古學其實也是研究歷史的,考古是“實證”歷史,是活化的歷史,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
“研究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學史明智。因此,考古學也要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需求,注重發揮河南豐富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品牌。”劉慶柱說。
思政“潮”起來,信念“燃”起來
臨近開學,剛從九三閱兵現場觀禮歸來的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榮方正在制作新的課件,她要把現場見聞講給學生們。
這樣冒熱氣的鮮活素材,在周榮方的課上很常見。在她看來,講思政課就是把貫穿在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講深、講透、講活,讓學生有創造力、有戰斗力,能夠去面對未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她也蹚出了自己的路子——“以思考的碰撞馭動思考,以行走的方法帶動行走”。
“思政課好不好,在于它對學生的一生到底有沒有用。”周榮方說,在閱兵現場齊唱國歌時,大家都流淚了,這就觸動了她內心對信仰的感受。“而我們要給學生的,也是能觸動他們信仰的感受。我沒有辦法控制學生的想法,只能用思考的方法去激發學生思考,讓他們的思考‘行走’起來,收獲真正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鄭州中學,學校積極構建“五育融合”的大思政課育人體系,通過“思政+”課程群實現全方位育人。
“語文課結合《長征》內容弘揚長征精神,數學課通過國旗制作強化愛國情感,音樂課梳理紅色經典傳承精神譜系等,融合多學科知識,筑牢學生愛黨愛國信念。”鄭州中學老師張迎賓介紹,學校還同步拓展學生社會實踐場域,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廣泛聯動,有效促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本領擔當。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持續推進,將一段段成長的軌道貫通。
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老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如何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作為一名從業近30年的中原教學名師,鄭州中學地理教師徐黎姍對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有著豐富的經驗。
她認為,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與期待,關鍵在于教學設計中融入真實而生動的地理實踐,“應力求在每一堂課中引入一個真實的問題與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概念,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在課堂上,我會把枯燥的數學符號轉化為鮮活的生活故事,使得學生不再畏懼數學,而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數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鄭州中學數學老師張芳在多年的教學中,形成了一套獨到的數學教學方式,讓學生愛上數學課。
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還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借助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創新推出‘個性化星空圖’,以直觀、動態的方式呈現學生成長過程。星空圖由一顆主星和五顆小星構成,五顆小星分別代表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主星為綜合素質總體結果,反映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鄭州中學教師秦立新介紹,這一嘗試融合了課堂評價與課外激勵,使成長可視、可感,真正推動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本報記者 樊雪婧 馬愿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
即將到來的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立足新起點,奔赴新征程。河南這片教育沃土上,一名名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大力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投身教育強國建設,他們像一盞盞明燈,指引著鏈接未來的希望之路。
學科發展要服務于社會發展
9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常俊標團隊正在為研制抗病毒長效藥物忙碌著。同期,阿茲夫定新的抗癌適應癥實驗也在緊鑼密鼓推進。
“下一步,我們將面向社會所需,加速生物合成藥物研發,推進一些新結構、新機制藥物的研究。”常俊標團隊成員、平原實驗室(鄭州大學)執行主任宋傳君告訴記者,這需要大量化學、藥學、生物學、醫學等交叉學科的人才,因此,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十分必要。“實驗室陸續引進了計算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等前沿領域的相關人才,與實驗室團隊深度融合,補齊科研短板,再進一步培養更多年輕人才。”宋傳君說。
“所有的學科都是服務于社會,一旦對社會沒有服務價值,學科就將衰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劉慶柱認為,考古學其實也是研究歷史的,考古是“實證”歷史,是活化的歷史,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
“研究歷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學史明智。因此,考古學也要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需求,注重發揮河南豐富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養品牌。”劉慶柱說。
思政“潮”起來,信念“燃”起來
臨近開學,剛從九三閱兵現場觀禮歸來的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周榮方正在制作新的課件,她要把現場見聞講給學生們。
這樣冒熱氣的鮮活素材,在周榮方的課上很常見。在她看來,講思政課就是把貫穿在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講深、講透、講活,讓學生有創造力、有戰斗力,能夠去面對未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她也蹚出了自己的路子——“以思考的碰撞馭動思考,以行走的方法帶動行走”。
“思政課好不好,在于它對學生的一生到底有沒有用。”周榮方說,在閱兵現場齊唱國歌時,大家都流淚了,這就觸動了她內心對信仰的感受。“而我們要給學生的,也是能觸動他們信仰的感受。我沒有辦法控制學生的想法,只能用思考的方法去激發學生思考,讓他們的思考‘行走’起來,收獲真正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鄭州中學,學校積極構建“五育融合”的大思政課育人體系,通過“思政+”課程群實現全方位育人。
“語文課結合《長征》內容弘揚長征精神,數學課通過國旗制作強化愛國情感,音樂課梳理紅色經典傳承精神譜系等,融合多學科知識,筑牢學生愛黨愛國信念。”鄭州中學老師張迎賓介紹,學校還同步拓展學生社會實踐場域,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廣泛聯動,有效促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本領擔當。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持續推進,將一段段成長的軌道貫通。
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老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老師的影子,如何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
作為一名從業近30年的中原教學名師,鄭州中學地理教師徐黎姍對初中地理教育教學有著豐富的經驗。
她認為,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的興趣與期待,關鍵在于教學設計中融入真實而生動的地理實踐,“應力求在每一堂課中引入一個真實的問題與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概念,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在課堂上,我會把枯燥的數學符號轉化為鮮活的生活故事,使得學生不再畏懼數學,而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數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鄭州中學數學老師張芳在多年的教學中,形成了一套獨到的數學教學方式,讓學生愛上數學課。
培養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還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借助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創新推出‘個性化星空圖’,以直觀、動態的方式呈現學生成長過程。星空圖由一顆主星和五顆小星構成,五顆小星分別代表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主星為綜合素質總體結果,反映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鄭州中學教師秦立新介紹,這一嘗試融合了課堂評價與課外激勵,使成長可視、可感,真正推動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