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沁生
經典山陽
沁陽市山王莊鎮盆窯村以燒制黑陶最為典型,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其胎像木,其形似銅,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曾漂洋過海,參加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以及菲律賓馬尼拉世界工藝品展覽會,譽滿全球,是與懷川“四大懷藥”相齊名的又一非遺名產。民國《河南之特別制造業》一書中介紹:“沁陽縣北山麓產陶器,制造之巧,遠逾鈞瓷,仿制古式鼎、瓶等器,如有圖樣,可以定制……皆極精良,作為陳列品頗為雅觀。”
黑陶之鄉 千年窯火
“太行,首始于河內,北達至幽州。”盆窯村位處“太行八陘”第二陘太行陘,又名丹陘,為入晉陘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謂“太行雄峙于后,丹沁交流其中,土曠民殷”。
千年古村盆窯村,史載唐宋有村,現村內古樹參天、古窯相連,自然風景得天獨厚。陶鄉窯火璀璨奪目,特別是在環境優美、古跡眾多、窯洞相連、窯火相傳的黑陶小鎮,更能領略陶鄉“家家有陶窯,戶戶冒青煙”的獨特風韻,感悟千年延綿不斷的陶鄉文化。
沁陽,古稱覃部落、覃懷,因神農嘗百草、辨五谷,而制藥酒、糧食酒,因此出現了盛酒所需的酒壇,從而發展了制陶業,其酒壇多以黑色、灰色為主,故龍山文化又有黑陶文化之稱。1963年,沁陽市西向鎮義莊村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多有陶片、酒壇片等。1982年,發掘的邘邰漢代古墓群,有灰陶甕、陶侖、陶車等大量精品陶器。《史記》徐廣注曰:“鄂一作邘,周武王之子封于邘。”此次挖掘證明西周時期,在邘國及周邊地區,已有窯瓷生產。1994年,在任莊另一處古代文化遺址上,發現的幾處窯址遺跡均為漢代所建,且已具規模。這充分說明,東漢時期野王(今沁陽)的制陶業規模得到了充分擴大,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因為野王是光武帝劉秀登基前后的大本營,他依鄧禹之薦,委任“文武備足,有牧民御眾之才”的寇恂為河內太守,命王梁為野王令,“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野王局勢穩定,有力推動了制陶業發展,駐扎在邘邰、萬善、山王莊一帶部隊所用的米缸、水盆、飯碗等大都為當地所制陶器。現在盆窯村的黑陶展覽館內,還珍藏有部分漢代的黑陶祭器和生活用具。
隋開皇十六年,野王縣更名河內縣,其制陶業得到了更快發展,特別是城北萬善鎮成為豫晉交接地帶規模最大的驛站,人口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商賈云集。清《河內縣志》載:“萬善驛在城北二十里。”相傳盆窯是萬善鎮北規模最大的窯場,也是窯匠辛苦勞作的作坊。由于工藝要求,窯匠臨時食宿都在窯洞內,只有閉窯、出成品后才回萬善鎮。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窯匠便舉家遷入窯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盆窯溝、盆窯村。
武則天時,盆窯村燒制的黑陶制品已名揚天下,成為貢品,包括黑陶香案、供具、瓦盆等,并且受到“布帛三千”的賞賜。
天賜紅土 懷府名產
盆窯村的黑陶之所以質地優良,能成貢品、備受各階層青睞,主要與紅土密不可分。
紅土,因土色偏紅而得名,具有土質顆粒細膩、黏性大、色澤油潤、可塑性強等特點,只有使用當地紅土,生產出的黑陶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現在盆窯村北仍有一座紅土坡,又名紅嶺山,古時嶺上有廟,俗稱廟嶺坡。《河內縣志》載:“紅嶺山,亦曰紅蓮山,在城北二十五里。其右為甘泉山,陽為西萬村,陰為碗子城。”
由于紅土資源豐富,明代盆窯村的燒窯規模進一步擴大,由原來的東溝逐漸向西溝發展,整個盆窯村的黑陶產品更加豐富多彩,琳瑯滿目,不僅有傳統的陶甕、陶盆、陶罐、香具、供案,還有備受宮廷喜愛的大爐鼎、坐鼓、花盆、魚缸、壽瓶、福鹿孔雀等新品種,而且品質更加上乘,由生活品向藝術品轉型,新增了刻劃模印、堆花捏塑等工藝。與此同時,明朝延續了武則天時期的“御制黑陶”傳統,繼續將萬善、盆窯的黑陶列入皇家貢品,而且貢品的種類、數量在逐步擴展、提升,包括當時的北京紫禁城宮殿、廟宇等建筑都用上了黑陶制品。此時的黑陶已是家喻戶曉、聞名遐邇,既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又能登“大雅之堂”,成為皇宮中難能可貴的珍品。
明清時期,雖然北方仍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景德鎮窯器已成為全國制陶業的發展中心,盆窯村很多窯主外出或派人外出虛心學習,集眾家之長,補己之短,進一步改進黑陶制作工藝,突破技術難題,豐富產品種類。清末窯匠張義和就是汲取了景德鎮、宜興的陶瓷燒制精華,用于改良黑陶工藝,形成了具有皇家御用與民間經營相結合特點的鮮明風格。
清光緒年間,盆窯村的窯戶已發展到近百家,產品增加了帶蓋的蓋甕、蒸饃盒、花魚盆等新品種,而且色澤烏亮,敲擊聲音清脆,產品銷往陜西、山西、山東等。張義和還在北京開辦了懷慶張家黑陶貨棧,產品深受微服私訪的光緒帝喜愛,并為慈禧太后定制了三層套裝的黑陶鼎爐和磨光鏤孔的五福坐鼓。慈禧收到設計精巧、美輪美奐的黑陶貢品后,興奮得當即賞賜。
位于東溝的韓萬金也是盆窯村出了名的能工巧匠,其手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制陶器具有胎薄、形準、身正、底平、口圓、花美等鮮明特點。他倡導在全村開展技術比武,有效提高了盆窯村的整體黑陶制作水平,推動了經濟發展。后來,韓萬金參加農民起義軍后,還用黑陶為起義軍制作過炸藥缸、炸藥罐以及多種型號的炸藥球。
匠心獨具 登峰造極
盆窯黑陶需要經選土、塌泥、入窖、盤泥、分墼、捏胎、整形、裝飾、裝窯、松木熏窯等72道工序,才能完成窯變,成為珍品。其間,需要工匠們用心觀察,掌握火候,付出艱辛勞動。
《周禮》中記載:“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又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工匠門類眾多,有鐵匠、銀匠、木匠、窯匠等,而窯匠又分三大類,一是燒制勾檐、滴水的磚瓦窯匠;二是燒制甕、壇、碗、樽的陶瓷匠;三是燒制唐三彩、琉璃瓦的彩陶窯匠。而盆窯的窯匠,集三類匠藝于一身,所涉建筑用品、生活用具、藝術展獻等眾多領域,工藝標準復雜,技術含量高。
1914年,盆窯村燒制犧型墩、象鼻鼎、魚紋壺等黑陶制品,參加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以及菲律賓馬尼拉世界工藝品展覽會并獲獎,贏得海外專家稱贊。
1938年,日寇入侵沁陽,盆窯村發揮地形優勢,與敵寇開展了長期的“窯洞戰”,生產被迫中斷。
1943年,日寇仍然踐踏沁陽,加上旱災、蝗災,盆窯村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新中國成立后,盆窯村的黑陶制作得到恢復,并呈上升趨勢。1960年,全村燒制黑陶的已有200余家。但是,1982年的一場特大洪災,導致全村187孔窯洞坍塌,造成重大損失。
1988年,盆窯村的窯匠重整旗鼓,甘負重任,尤其是“王氏三兄弟”率先走出困境,傳承工藝,改革創新,再創輝煌。
2009年,盆窯村的黑陶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盆窯村入選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第六批河南省傳統村落;2022年,盆窯村獲評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河南省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創建單位;2023年10月,盆窯黑陶工匠被認定為河南省區域人力資源品牌。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沁陽市山王莊鎮盆窯村以燒制黑陶最為典型,始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其胎像木,其形似銅,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曾漂洋過海,參加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以及菲律賓馬尼拉世界工藝品展覽會,譽滿全球,是與懷川“四大懷藥”相齊名的又一非遺名產。民國《河南之特別制造業》一書中介紹:“沁陽縣北山麓產陶器,制造之巧,遠逾鈞瓷,仿制古式鼎、瓶等器,如有圖樣,可以定制……皆極精良,作為陳列品頗為雅觀。”
黑陶之鄉 千年窯火
“太行,首始于河內,北達至幽州。”盆窯村位處“太行八陘”第二陘太行陘,又名丹陘,為入晉陘道,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謂“太行雄峙于后,丹沁交流其中,土曠民殷”。
千年古村盆窯村,史載唐宋有村,現村內古樹參天、古窯相連,自然風景得天獨厚。陶鄉窯火璀璨奪目,特別是在環境優美、古跡眾多、窯洞相連、窯火相傳的黑陶小鎮,更能領略陶鄉“家家有陶窯,戶戶冒青煙”的獨特風韻,感悟千年延綿不斷的陶鄉文化。
沁陽,古稱覃部落、覃懷,因神農嘗百草、辨五谷,而制藥酒、糧食酒,因此出現了盛酒所需的酒壇,從而發展了制陶業,其酒壇多以黑色、灰色為主,故龍山文化又有黑陶文化之稱。1963年,沁陽市西向鎮義莊村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多有陶片、酒壇片等。1982年,發掘的邘邰漢代古墓群,有灰陶甕、陶侖、陶車等大量精品陶器。《史記》徐廣注曰:“鄂一作邘,周武王之子封于邘。”此次挖掘證明西周時期,在邘國及周邊地區,已有窯瓷生產。1994年,在任莊另一處古代文化遺址上,發現的幾處窯址遺跡均為漢代所建,且已具規模。這充分說明,東漢時期野王(今沁陽)的制陶業規模得到了充分擴大,水平得到了充分提高。因為野王是光武帝劉秀登基前后的大本營,他依鄧禹之薦,委任“文武備足,有牧民御眾之才”的寇恂為河內太守,命王梁為野王令,“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為梁功”。野王局勢穩定,有力推動了制陶業發展,駐扎在邘邰、萬善、山王莊一帶部隊所用的米缸、水盆、飯碗等大都為當地所制陶器。現在盆窯村的黑陶展覽館內,還珍藏有部分漢代的黑陶祭器和生活用具。
隋開皇十六年,野王縣更名河內縣,其制陶業得到了更快發展,特別是城北萬善鎮成為豫晉交接地帶規模最大的驛站,人口眾多、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商賈云集。清《河內縣志》載:“萬善驛在城北二十里。”相傳盆窯是萬善鎮北規模最大的窯場,也是窯匠辛苦勞作的作坊。由于工藝要求,窯匠臨時食宿都在窯洞內,只有閉窯、出成品后才回萬善鎮。為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方便生活,窯匠便舉家遷入窯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盆窯溝、盆窯村。
武則天時,盆窯村燒制的黑陶制品已名揚天下,成為貢品,包括黑陶香案、供具、瓦盆等,并且受到“布帛三千”的賞賜。
天賜紅土 懷府名產
盆窯村的黑陶之所以質地優良,能成貢品、備受各階層青睞,主要與紅土密不可分。
紅土,因土色偏紅而得名,具有土質顆粒細膩、黏性大、色澤油潤、可塑性強等特點,只有使用當地紅土,生產出的黑陶才能達到理想效果。
現在盆窯村北仍有一座紅土坡,又名紅嶺山,古時嶺上有廟,俗稱廟嶺坡。《河內縣志》載:“紅嶺山,亦曰紅蓮山,在城北二十五里。其右為甘泉山,陽為西萬村,陰為碗子城。”
由于紅土資源豐富,明代盆窯村的燒窯規模進一步擴大,由原來的東溝逐漸向西溝發展,整個盆窯村的黑陶產品更加豐富多彩,琳瑯滿目,不僅有傳統的陶甕、陶盆、陶罐、香具、供案,還有備受宮廷喜愛的大爐鼎、坐鼓、花盆、魚缸、壽瓶、福鹿孔雀等新品種,而且品質更加上乘,由生活品向藝術品轉型,新增了刻劃模印、堆花捏塑等工藝。與此同時,明朝延續了武則天時期的“御制黑陶”傳統,繼續將萬善、盆窯的黑陶列入皇家貢品,而且貢品的種類、數量在逐步擴展、提升,包括當時的北京紫禁城宮殿、廟宇等建筑都用上了黑陶制品。此時的黑陶已是家喻戶曉、聞名遐邇,既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又能登“大雅之堂”,成為皇宮中難能可貴的珍品。
明清時期,雖然北方仍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景德鎮窯器已成為全國制陶業的發展中心,盆窯村很多窯主外出或派人外出虛心學習,集眾家之長,補己之短,進一步改進黑陶制作工藝,突破技術難題,豐富產品種類。清末窯匠張義和就是汲取了景德鎮、宜興的陶瓷燒制精華,用于改良黑陶工藝,形成了具有皇家御用與民間經營相結合特點的鮮明風格。
清光緒年間,盆窯村的窯戶已發展到近百家,產品增加了帶蓋的蓋甕、蒸饃盒、花魚盆等新品種,而且色澤烏亮,敲擊聲音清脆,產品銷往陜西、山西、山東等。張義和還在北京開辦了懷慶張家黑陶貨棧,產品深受微服私訪的光緒帝喜愛,并為慈禧太后定制了三層套裝的黑陶鼎爐和磨光鏤孔的五福坐鼓。慈禧收到設計精巧、美輪美奐的黑陶貢品后,興奮得當即賞賜。
位于東溝的韓萬金也是盆窯村出了名的能工巧匠,其手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制陶器具有胎薄、形準、身正、底平、口圓、花美等鮮明特點。他倡導在全村開展技術比武,有效提高了盆窯村的整體黑陶制作水平,推動了經濟發展。后來,韓萬金參加農民起義軍后,還用黑陶為起義軍制作過炸藥缸、炸藥罐以及多種型號的炸藥球。
匠心獨具 登峰造極
盆窯黑陶需要經選土、塌泥、入窖、盤泥、分墼、捏胎、整形、裝飾、裝窯、松木熏窯等72道工序,才能完成窯變,成為珍品。其間,需要工匠們用心觀察,掌握火候,付出艱辛勞動。
《周禮》中記載:“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又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工匠門類眾多,有鐵匠、銀匠、木匠、窯匠等,而窯匠又分三大類,一是燒制勾檐、滴水的磚瓦窯匠;二是燒制甕、壇、碗、樽的陶瓷匠;三是燒制唐三彩、琉璃瓦的彩陶窯匠。而盆窯的窯匠,集三類匠藝于一身,所涉建筑用品、生活用具、藝術展獻等眾多領域,工藝標準復雜,技術含量高。
1914年,盆窯村燒制犧型墩、象鼻鼎、魚紋壺等黑陶制品,參加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以及菲律賓馬尼拉世界工藝品展覽會并獲獎,贏得海外專家稱贊。
1938年,日寇入侵沁陽,盆窯村發揮地形優勢,與敵寇開展了長期的“窯洞戰”,生產被迫中斷。
1943年,日寇仍然踐踏沁陽,加上旱災、蝗災,盆窯村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新中國成立后,盆窯村的黑陶制作得到恢復,并呈上升趨勢。1960年,全村燒制黑陶的已有200余家。但是,1982年的一場特大洪災,導致全村187孔窯洞坍塌,造成重大損失。
1988年,盆窯村的窯匠重整旗鼓,甘負重任,尤其是“王氏三兄弟”率先走出困境,傳承工藝,改革創新,再創輝煌。
2009年,盆窯村的黑陶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1年,盆窯村入選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村,第六批河南省傳統村落;2022年,盆窯村獲評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河南省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創建單位;2023年10月,盆窯黑陶工匠被認定為河南省區域人力資源品牌。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