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特約專家 張柏林
近日,河南發布《河南省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力爭到2027年,全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新增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2000家。
這一戰略部署,不僅是河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舉措,更是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重塑區域競爭力的深遠謀劃。

出臺“硬核”舉措
河南布局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促進先進生產力質態在產業鏈的貫通使用和高效匹配。
當前,全球產業競爭范式已從單一制造環節轉向“制造+服務”一體化發展。以德國汽車產業為例,整車制造利潤占比不足30%,其余70%來自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環節。
河南作為農業與制造業大省,此番發力生產性服務業,并非一時之舉,而是基于省情實際與長遠戰略的必然選擇。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河南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4%,但生產性服務業占比僅8%左右。這表明,雖然制造業規模持續擴大,不少企業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產品附加值有限。
河南要從“制造大省”升級為“智造強省”,必須補齊這關鍵一環。對此,《行動計劃》提出多個“硬核”舉措——
深化物流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支持物流企業為制造業提供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個性化解決方案;
創建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研究院,指導各地依托現代裝備制造、食品工業、紡織服裝、汽車、現代家居等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集群;
大力發展跨境、直播、社交等電商服務,積極引進直播電商MCN(多頻道網絡媒體運營)、主播工作室等,打造一批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和直播電商基地;
加快建設龍門實驗室、中原食品實驗室等省級實驗室,爭取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布局河南,支持企業爭創(重組入列)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
加快人工智能應用,鼓勵發展工業智能體服務,做大智能制造、智慧安防、智能檢測、智能傳感等產業規模。
交通、科技……河南“底氣”十足
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河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河南構建起涵蓋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的多維立體交通體系。2024年,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1個百分點,為供應鏈集成、冷鏈物流、跨境商貿等提供了優越的發展基礎。
其次,河南工業基礎雄厚,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食品制造、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催生了對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數字化轉型等服務的巨大需求。
此外,高能級創新平臺持續提供創新動力。比如中原食品實驗室已為雙匯、伊利等280家企業提供700多次技術服務,不僅聚焦關鍵技術攻關,更積極探索“實驗室+公司+園區”的成果轉化機制,推動研發設計、小試中試、創業孵化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與制造業融合。
近年來,一批現代服務業新業態加快成長,悄然成勢。
從生鮮豬肉到田間蔬菜,條條冷鏈“護送”生鮮食材直達餐桌;鄭州數據交易中心累計完成數據交易1460筆,實現交易額約38.40億元;河南“三蹦子”走紅海外,出口40多個國家;國際會展中心內人潮涌動,熱度持續攀升……

區域競速中,如何突圍?
放眼全國,各地都在積極布局這一賽道。
比如,廣東圍繞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等產業,布局了30-50家中試平臺,企業無需投入重資購置設備,即可“拎包入駐”開展技術測試與產品孵化,極大降低了研發成本與風險;
浙江則強調精準定位,將生產性服務業做細做深。比如,杭州將這一領域細分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19個具體賽道,每一條賽道都配套專項扶持政策和資源包;
江蘇依托“園區化集聚+全鏈條服務”,打造高效服務體系。蘇州工業園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引入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機構,制造企業“足不出園”即可完成從研發到上市的全流程服務。
面對激烈競爭,河南如何打贏這場“產業突圍戰”?
在招引人才方面,創新機制,強化“軟硬支撐”,將生產性服務業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政策體系,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務;
在數字化轉型上,分類推動,“抓龍頭、促中小”,支持鏈主企業(如宇通、雙匯)開放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上下游協同轉型;對中小企業購買數字化服務給予比例補貼,降低轉型成本。
在政策落地方面,建立反饋機制。比如開發“政策計算器”,把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量化,企業輸入營業額、研發投入等數據,就能算出拿多少補貼;實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指數”季度發布與動態評估,對排名靠后地區開展約談,避免政策“空轉”。
這場“服務業革命”,本質是河南從“汗水經濟”向“智慧經濟”的轉型?梢哉f,在產業競爭的“下半場”,誰掌握了生產性服務業,誰就握住了價值鏈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