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近日,河南新一批“科技副總”申報工作啟動,這項政策再度引發關注。
去年6月,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文件,計劃三年時間從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等選派3000名左右“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
今年2月,首批626名“科技副總”正式到位。
企業需要人才,可以自己開條件招聘。政府主導的“科技副總”,背后有何深意?會不會淪為“拉郎配”?
本期《豫觀察》,我們從這項政策入手,拆解河南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大布局。
01
帶著編制去企業,解決“二選一”難題
“科技副總”,通俗來講,就是“編制待遇在高校院所,工作在企業一線”,靶向服務。
這樣的做法,首先解決了編制與待遇“二選一”的難題。
對行業大牛來說,這樣的“二選一”不是什么大問題,資源多、轉化成果多,到企業去,也可以拿股權、拿高額年薪。
但這些頂尖人才,畢竟還是少數。
中位數的,更多是正在打拼階段的青年人才。
對他們來說,能夠看長遠的穩定編制,無疑更有吸引力。
也因為如此,有不少高層次科技人才困在體制,無法到一線服務企業。
“科技副總”,首先解決了他們的難題。
到企業去,既有原單位的工資、編制“托底”,又能通過成果轉化,拿到收益。而且,原單位評職稱、晉升時,也不會因為出去服務企業了,沒有你的位置。
另外,河南選派“科技副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限定條件:
在派出單位“不擔任管理崗位(職務)”。
這就避免了“鍍金”的人鉆空子,真正讓干實事的人,到能干實事的地方去。
02
政府主導的“科技副總”
和企業自己招人有啥不一樣
從公布的首批名單來看,這626名“科技副總”所去的企業,都有一個共性特點:
既處于全省重點培育的“7+28+N”產業鏈群之中,是河南產業體系的生力軍;
同時,很大一部分又是中小微企業,實力有限。在招聘市場上,相較于北上廣深和沿海企業,很難拿出更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
“科技副總”們保留了派出單位的編制和工資,又有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補助,企業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同時,“科技副總”任職期間與企業簽訂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合同并經過技術合同登記的,企業還可以拿到最高100萬元的技術獎補。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這項由政府主導、企業主動申請的制度,都不是“拉郎配”,而是多贏。
從此前河南的試點來看,效果也很顯著。比如信陽從2021年以來,累計選派120名“科技副總”,幫助企業解決205項技術難題,轉化85項成果。
03
放眼全國,河南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河南實行“科技副總”制度,背后還有布局全省、放眼全國的更深層次考量。
河南的制造業規模,如今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工業增加值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
但與此同時,河南2024年的專利授權數在全國31個省份中,排在第11位,不到廣東的五分之一;
技術合同成交額雖然有顯著提升,但在全國大局中占比仍然很低。
這意味著,河南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得還不夠緊密。
也正因為如此,河南才會拿出三年3000人左右的規模,讓高層次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到企業去,服務河南的產業創新。
與外省每年一兩百人比,河南更有計劃性,力度也更大。
從首批626人來看,95.5%的“科技副總”都是博士,年富力強,沖勁大。高層次人才與高成長企業的“雙向奔赴”,正如河南這些年的發展一樣,充滿朝氣。
當然,河南對產業創新的支持,不止“科技副總”這一項。
就在今年8月,省政府印發《河南省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除了要求持續做好“科技副總”選派工作,還提出,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將專利按照“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模式許可給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使用。
這種不斷增加的制度創新,無疑將進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服務企業的積極性。
總策劃:王仁海
策劃:盧慎勇 劉林軍
記者:夏繼鋒 梁德寶 宋迎迎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近日,河南新一批“科技副總”申報工作啟動,這項政策再度引發關注。
去年6月,省科技廳、省委組織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文件,計劃三年時間從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等選派3000名左右“科技副總”,到企業任職。
今年2月,首批626名“科技副總”正式到位。
企業需要人才,可以自己開條件招聘。政府主導的“科技副總”,背后有何深意?會不會淪為“拉郎配”?
本期《豫觀察》,我們從這項政策入手,拆解河南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大布局。
01
帶著編制去企業,解決“二選一”難題
“科技副總”,通俗來講,就是“編制待遇在高校院所,工作在企業一線”,靶向服務。
這樣的做法,首先解決了編制與待遇“二選一”的難題。
對行業大牛來說,這樣的“二選一”不是什么大問題,資源多、轉化成果多,到企業去,也可以拿股權、拿高額年薪。
但這些頂尖人才,畢竟還是少數。
中位數的,更多是正在打拼階段的青年人才。
對他們來說,能夠看長遠的穩定編制,無疑更有吸引力。
也因為如此,有不少高層次科技人才困在體制,無法到一線服務企業。
“科技副總”,首先解決了他們的難題。
到企業去,既有原單位的工資、編制“托底”,又能通過成果轉化,拿到收益。而且,原單位評職稱、晉升時,也不會因為出去服務企業了,沒有你的位置。
另外,河南選派“科技副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限定條件:
在派出單位“不擔任管理崗位(職務)”。
這就避免了“鍍金”的人鉆空子,真正讓干實事的人,到能干實事的地方去。
02
政府主導的“科技副總”
和企業自己招人有啥不一樣
從公布的首批名單來看,這626名“科技副總”所去的企業,都有一個共性特點:
既處于全省重點培育的“7+28+N”產業鏈群之中,是河南產業體系的生力軍;
同時,很大一部分又是中小微企業,實力有限。在招聘市場上,相較于北上廣深和沿海企業,很難拿出更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
“科技副總”們保留了派出單位的編制和工資,又有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補助,企業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同時,“科技副總”任職期間與企業簽訂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許可合同并經過技術合同登記的,企業還可以拿到最高100萬元的技術獎補。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這項由政府主導、企業主動申請的制度,都不是“拉郎配”,而是多贏。
從此前河南的試點來看,效果也很顯著。比如信陽從2021年以來,累計選派120名“科技副總”,幫助企業解決205項技術難題,轉化85項成果。
03
放眼全國,河南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河南實行“科技副總”制度,背后還有布局全省、放眼全國的更深層次考量。
河南的制造業規模,如今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工業增加值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
但與此同時,河南2024年的專利授權數在全國31個省份中,排在第11位,不到廣東的五分之一;
技術合同成交額雖然有顯著提升,但在全國大局中占比仍然很低。
這意味著,河南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得還不夠緊密。
也正因為如此,河南才會拿出三年3000人左右的規模,讓高層次人才尤其是中青年人才,到企業去,服務河南的產業創新。
與外省每年一兩百人比,河南更有計劃性,力度也更大。
從首批626人來看,95.5%的“科技副總”都是博士,年富力強,沖勁大。高層次人才與高成長企業的“雙向奔赴”,正如河南這些年的發展一樣,充滿朝氣。
當然,河南對產業創新的支持,不止“科技副總”這一項。
就在今年8月,省政府印發《河南省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除了要求持續做好“科技副總”選派工作,還提出,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將專利按照“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模式許可給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使用。
這種不斷增加的制度創新,無疑將進一步提高科技人才服務企業的積極性。
總策劃:王仁海
策劃:盧慎勇 劉林軍
記者:夏繼鋒 梁德寶 宋迎迎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