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專題
核心提示
城市更新關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城市更新行動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24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將“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列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
在新一輪城市更新的探索之路上,如何創新提質、補齊短板?如何撫平城市曾有的“疤痕”,讓不起眼的角落盛開“便民之花”?
剛剛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再提新要求,又有新部署。
面對現實之問、未來之問和群眾關切,我市臨風展卷,讓情懷作答,以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焦作實踐,描繪出一幅為民、便民、利民的民生畫卷。
這是城市小空間的鳳凰涅槃。
停車區干凈整潔,公廁潔凈規范,采摘園規模初現。焦桐高速出口附近的廢棄場站,實現華麗蛻變,不僅重塑城市大門嶄新形象,更讓初到焦作的游客收獲舒心的第一印象。
健身步道蜿蜒其間,綠草茵茵相映成趣。城市主干道旁的一片荒地變身風景秀美的功能性沿街游園。群眾休閑納涼,陣陣歡聲笑語隨風蕩漾。
瀝青路面平整光潔,敷設管網告別內澇。一條曾經臟亂的背街小巷經綜合治理煥然一新,居民生活愜意自在。
今年年初以來,小空間的“微治理”,讓焦作中心城區的市民驚喜連連:曾經無人問津的“小空間”被巧思盤活,廢棄多年的“邊角地”舊貌換新顏。
……
始終將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質作為重中之重。市委高標站位,于2024年12月印發工作方案,強化規劃引領,聚焦關鍵節點改造、主要路段更新、重點片區治理,在焦作市中心城區全面啟動公共空間治理工作。
何謂“公共空間”治理?
公共空間治理,就是針對城市邊角地、空閑地、待建地等閑置地塊,通過改造提升治理建設,盤活閑置資源實現管理提“效”。城市存量空間面積雖小,活化與利用的空間卻大,這些“灰色空間”的靚麗變身,正與市民生活的“小美好”同頻共振。
半年來,看似悄無聲息的城市“微更新”,以“微薄之力”重構了觸手可及的美好空間。
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場“城市更新”之旅,解決了一批城市空間利用的“老大難”,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推動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還給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提供了高標準的“焦作樣板”。
思維之新,“微治理”書寫生活“小美好”
7月9日20時許,市民趙彬駕車來到新安路與政二街交叉口附近的一處智慧停車場。停車場內空間寬闊、車位充足,近期還安裝了一批嶄新的充電設備。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攀升,在家門口或單位周邊就能便捷充電,是車主們期待已久的“小確幸”。
提起身邊的幸福變化,趙彬感受尤為深刻:“以前這里就是一片拆遷后的荒地,滿是建筑垃圾,雜草叢生,氣味難聞。改造后不僅美化了環境,還方便了群眾。”
一片荒地的“重生”,正是這座城市“微更新”的縮影。
早在今年2月,市委書記李亦博深入部分城區實地調研公共空間治理工作時就曾來到這里。李亦博強調,要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堅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務實高效推進項目建設,精益求精提升功能品質,以“繡花功夫”做好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工作,讓美好城市建設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2024年10月29日,焦作市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美好城市,并出臺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諸多探索實踐證明:通過城市更新盤活公共空間資源,是建設美好城市行之有效的途徑。
今年7月9日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強調,要加快美好城市建設,持續推進“規劃引領、產業興城、建設提質、生態宜居、管理增效”五大行動,謀劃實施一批城區道路、供水、綠化和公共空間治理項目,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半年來的城市公共空間治理,以其為民宗旨和創新謀劃,為城市的宜居、韌性和智慧,提供了更多“變現”的可能,也展現了微治理中的大格局。
此次治理,首先突出理念創新——“以小切口解決大民生、微更新改善大環境。”
不搞大拆大建,不搞盲目跟風,不搞鋪張浪費。
通過盤活城市“邊角料”,滿足身邊“小美好”。
金山城市花園小區的居民們就有切身感受。小區南門東側曾有這樣一處“邊角料”惹人厭煩——當年小區建設時堆放物料的空地,最后變成了一處無人問津的垃圾場。在公共空間治理改造中,垃圾場不僅變成停車場,周邊還鋪設草坪綠化,旁邊廢棄的售樓部也即將成為新的城市書屋。
“周邊有不少飯店,南邊還是天河公園,以前高峰期停車是難題。這不起眼的空地經過改造,不僅環境好了,看著舒心,也避免了亂停車造成的擁堵。”居民們樸實的話語,是對“微改造”最大的認可。
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是我市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五個結合”的核心——
結合重點區域治“堵”、結合城市干道治“丑”、結合門前五包治“亂”、結合閑置地塊治“疤”、結合城市門戶治“陋”,重點通過建設公共設施、商業開發利用、環境美化提升等措施,“見縫插綠、拆違建園”,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周邊環境,變“閑置”為“閑適”,變“邊角料”為“金角銀邊”。
在焦作,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探索的新路徑,不是集中力量搞“樣板間”供人參觀,而是從小處著手、實處著力,穩扎穩打提升百姓獲得感。
民生為本,“實功能”贏得群眾“真滿意”
7月10日傍晚,家住中站區鏈條南街的許繼茂老人漫步在煥然一新的小巷,悠閑愜意。鏈條南街是背街小巷,平房院與老舊樓院混雜,曾經基礎設施薄弱,路面坑洼不平,道旁雜草叢生。治理工作中,小巷新修道路、安裝路燈、整改公廁、敷設管道,并對邊角空間進行綠化。
“俺家門口原來是三個旱廁相連,臭氣熏天,如今環境好了,空氣也好了。這次改造的每一項都和咱生活息息相關,群眾咋會不說好!”新小巷、新氣象,許繼茂的稱贊發自肺腑。
同一天黃昏,來自濟源的趙亮開車下了焦桐高速公路,將車停在豐收路高速公路出口旁一處停車場。眼前的一幕讓他感慨,停車場干凈整潔,旁邊竹林搖曳,林間蜿蜒著清幽小徑,新建的公廁潔凈規范,停車區的圍墻上還有焦作風光與歷史故事彩繪。
這處公共空間治理點位,以前曾是一處廢棄場站,經園建、綠化、美化、給水、配套服務等工程改造后,將成為集休閑、娛樂、教學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農業示范園。
“開車久了出高速,很多人想找個地方停車,上個廁所。今天來焦作感到更有提升,便利之余,還能欣賞風景,了解焦作風土人情。” 趙亮連連贊嘆。
焦作市宇華實驗學校周邊,常有遠道而來的家長聚集接送孩子。以往周邊配套設施薄弱,家長們常面臨停車難、歇腳難、和孩子談心難的困擾。經過改造,校門口附近新建了帶充電設備的停車場,解決停車充電需求;一旁還建設了環境優美的文化游園,可供等候時歇腳,也可與孩子小坐談心。學校也以錯峰放學來配合區域空間改造治理,讓前來接送孩子的家長不堵路、不堵心。
神州路沿線的公共空間治理項目,將街角、沿街荒地有效利用,不僅進行綠化改造,建成精品游園,還增設休閑長椅、休閑步道、健身器材、公共廁所等,增加了服務功能性。
半年多時間,治理工作如春風化雨,成效斐然。城市“微治理”的幸福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催生出實實在在的功能之變、景色之變、感受之變。
無論是背街小巷的蝶變,還是高速路口的煥新,再或者是校園門口的通暢,每一處“微環境”的小升級都牽動著群眾的心弦。
大家滿意的笑容里,藏著群眾對身邊環境細節提升的敏銳捕捉,更折射出百姓對“微治理”民生為本的默默贊許。
何為民生?以人民需求為導向就是民生。
開展中心城區公共空間治理,根據工作部署,截至目前已啟動治理提升點位75個。這些項目有游園建設,有綠化美化,有片區綜合提升,有便民設施建設,有停車場充電樁等,各個都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為高效推動治理工作,我市創新工作舉措,組織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城管、園林等部門完善了從空間規劃管理到項目審批、建設、日常管理的規定,還專門聘請河南理工大學、市規劃設計院等專家全過程參與規劃、設計、建設指導,并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行業專家建言獻策。
治理未動,理念先行。市住建局圍繞“公共空間治理主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好”,多次組織召開公共空間治理標準培訓會,邀請行業專家詳細講解公共空間治理工作理念、治理標準及建設模式,分享外地先進治理理念和經驗,進行現場實地踏勘,指導點位治理方案編制,真正讓治理貼合群眾需求。專業的技術保障、切合實際的改造方案為治理工作順利推進奠定基礎,讓這些曾經的城市“邊角料”真正變為傳遞幸福的載體,讓群眾在方寸之間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便,在城市生活中進一步提升獲得感。
一點一策,“巧施策”繪就城市“新畫卷”
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承載著市民對城市的情感寄托與精神共鳴,更彰顯了城市的人文風貌與文化底蘊。
不同區域,面對土地資源緊張、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等不同瓶頸,又該如何滿足市民與城市發展的多元需求?
“微治理”背后,往往是大難點、老痼疾,考驗著設計智慧和“破壁”勇氣。
在我市開展的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一點一策”的理念精準瞄準痛點、難點,給出了高效能治理的焦作答案。
“以前路過這里都繞著走,現在每天晚飯后都會帶孩子來散步玩耍,方便舒心又安全。”今年,牧野路南段一塊沉寂多年的地塊完成華麗蝶變,讓附近居民拍手叫好。
曾幾何時,空地雜草叢生、滿眼荒蕪,是周邊居民避之不及的“城市死角”。解放區以空間治理為抓手,深入調研定方案,喚醒沉睡“冷資源”,因地制宜制訂“空間整合、功能疊加”治理方案,精細施工巧改造,舊貌煥發新容顏。
位于馬村區實驗學校對面的大片空地,因開發項目長期擱置而荒廢,雜草叢生。而對面的學校在上下學高峰期,人多車多,道路擁堵。為破解擁堵難題,馬村區政府拆除圍擋實施公益停車場改造建設,增設公共座椅、照明燈具、公益廣告等,實現多重效益。
“醫院旁能有這么個小公園,能歇腳,能鍛煉,太方便了。”如今,市人民醫院旁的一處“口袋游園”也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長期以來,市人民醫院東側地塊環境臟亂、設施老化,周邊群眾缺乏休閑健身空間。山陽區立足實際,根據場地現狀兼顧景觀設計與城市風貌的協調統一,因地制宜制訂治理方案。同時,采用政企共治模式,劃定企業責任區,以有獎評選激發企業參與熱情。
空間治理,內有乾坤。改造后的“口袋公園”,實現了功能與美觀的完美融合。一座景觀亭,炎熱時能遮陽納涼,下雨天可擋雨小憩;新添燈具實現照明全覆蓋,提升夜間活動安全性;新增健身器材滿足鍛煉需求,助力健康生活;整理后的綠化用地,喬木、灌木錯落有致,花卉、草地交相輝映,小小空間生機盎然,提供了清新舒適的環境。
為群眾打造一批觸手可及、舒適便捷的生活空間。除各城區外,各責任單位也緊盯目標任務,立足工作實際,默默在遍布全市的“微空間”里,大筆如椽,描繪著公共空間治理的美好畫卷——
市園林綠化中心負責實施的五孔橋游園即將展現全新面貌。這里兼顧城市居民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需求,打造“分齡區域”,引入商業元素,將成都等地的游園建設復制推廣到焦作,幸福感“在園可觸”。此外,積極謀劃推進中的萬方橋節點、焦作火車站南北廣場等處,也有望規劃成為“微治理”中的民心項目。
市城管局聚焦城市精細化管理,分別開展充電樁建設、“飛線入地”、清潔城市、市政道路修補、市政橋梁美化等工作,打造整潔有序的城市新面貌。
市交通運輸局結合實際、突出特色,按“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原則,對晉新高速公路焦作南站、焦作西站等高速公路出入口高標準設計,通過點綴市花月季、太極元素等凸顯焦作特色。
市住建局緊盯群眾出行需求,實施文林路、站前路延伸、陶瓷路改擴建等工程,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有效提升城市交通功能。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實施中州機械廠地塊治理等項目,盤活閑置資源實現管理提效;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聚焦普濟路重要干道,進行交通治理、環境提升;市體育局建設兩處綜合運動場,切實回應群眾體育健身需求。
截至6月底,在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中,我市累計完成綠化、硬化面積約26萬平方米,新增非路面停車位1200余個,新增路側停車位3400余個,新建充電樁300余個,新增便民服務設施75處。
城市更新步履不停,幸福畫卷徐徐鋪展。市公共空間治理專班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還將繼續深入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工作,常態化開展整治,制度化確保成效,以“繡花功夫”編織錦繡圖景,讓更多沉睡資源在“美好蘇醒”中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記者 馮新瑞 杜挺勇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核心提示
城市更新關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質的提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城市更新行動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24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將“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列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
在新一輪城市更新的探索之路上,如何創新提質、補齊短板?如何撫平城市曾有的“疤痕”,讓不起眼的角落盛開“便民之花”?
剛剛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再提新要求,又有新部署。
面對現實之問、未來之問和群眾關切,我市臨風展卷,讓情懷作答,以城市公共空間治理的焦作實踐,描繪出一幅為民、便民、利民的民生畫卷。
這是城市小空間的鳳凰涅槃。
停車區干凈整潔,公廁潔凈規范,采摘園規模初現。焦桐高速出口附近的廢棄場站,實現華麗蛻變,不僅重塑城市大門嶄新形象,更讓初到焦作的游客收獲舒心的第一印象。
健身步道蜿蜒其間,綠草茵茵相映成趣。城市主干道旁的一片荒地變身風景秀美的功能性沿街游園。群眾休閑納涼,陣陣歡聲笑語隨風蕩漾。
瀝青路面平整光潔,敷設管網告別內澇。一條曾經臟亂的背街小巷經綜合治理煥然一新,居民生活愜意自在。
今年年初以來,小空間的“微治理”,讓焦作中心城區的市民驚喜連連:曾經無人問津的“小空間”被巧思盤活,廢棄多年的“邊角地”舊貌換新顏。
……
始終將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城市品質作為重中之重。市委高標站位,于2024年12月印發工作方案,強化規劃引領,聚焦關鍵節點改造、主要路段更新、重點片區治理,在焦作市中心城區全面啟動公共空間治理工作。
何謂“公共空間”治理?
公共空間治理,就是針對城市邊角地、空閑地、待建地等閑置地塊,通過改造提升治理建設,盤活閑置資源實現管理提“效”。城市存量空間面積雖小,活化與利用的空間卻大,這些“灰色空間”的靚麗變身,正與市民生活的“小美好”同頻共振。
半年來,看似悄無聲息的城市“微更新”,以“微薄之力”重構了觸手可及的美好空間。
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場“城市更新”之旅,解決了一批城市空間利用的“老大難”,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推動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還給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提供了高標準的“焦作樣板”。
思維之新,“微治理”書寫生活“小美好”
7月9日20時許,市民趙彬駕車來到新安路與政二街交叉口附近的一處智慧停車場。停車場內空間寬闊、車位充足,近期還安裝了一批嶄新的充電設備。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攀升,在家門口或單位周邊就能便捷充電,是車主們期待已久的“小確幸”。
提起身邊的幸福變化,趙彬感受尤為深刻:“以前這里就是一片拆遷后的荒地,滿是建筑垃圾,雜草叢生,氣味難聞。改造后不僅美化了環境,還方便了群眾。”
一片荒地的“重生”,正是這座城市“微更新”的縮影。
早在今年2月,市委書記李亦博深入部分城區實地調研公共空間治理工作時就曾來到這里。李亦博強調,要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堅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務實高效推進項目建設,精益求精提升功能品質,以“繡花功夫”做好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工作,讓美好城市建設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
2024年10月29日,焦作市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美好城市,并出臺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諸多探索實踐證明:通過城市更新盤活公共空間資源,是建設美好城市行之有效的途徑。
今年7月9日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強調,要加快美好城市建設,持續推進“規劃引領、產業興城、建設提質、生態宜居、管理增效”五大行動,謀劃實施一批城區道路、供水、綠化和公共空間治理項目,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半年來的城市公共空間治理,以其為民宗旨和創新謀劃,為城市的宜居、韌性和智慧,提供了更多“變現”的可能,也展現了微治理中的大格局。
此次治理,首先突出理念創新——“以小切口解決大民生、微更新改善大環境。”
不搞大拆大建,不搞盲目跟風,不搞鋪張浪費。
通過盤活城市“邊角料”,滿足身邊“小美好”。
金山城市花園小區的居民們就有切身感受。小區南門東側曾有這樣一處“邊角料”惹人厭煩——當年小區建設時堆放物料的空地,最后變成了一處無人問津的垃圾場。在公共空間治理改造中,垃圾場不僅變成停車場,周邊還鋪設草坪綠化,旁邊廢棄的售樓部也即將成為新的城市書屋。
“周邊有不少飯店,南邊還是天河公園,以前高峰期停車是難題。這不起眼的空地經過改造,不僅環境好了,看著舒心,也避免了亂停車造成的擁堵。”居民們樸實的話語,是對“微改造”最大的認可。
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是我市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五個結合”的核心——
結合重點區域治“堵”、結合城市干道治“丑”、結合門前五包治“亂”、結合閑置地塊治“疤”、結合城市門戶治“陋”,重點通過建設公共設施、商業開發利用、環境美化提升等措施,“見縫插綠、拆違建園”,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周邊環境,變“閑置”為“閑適”,變“邊角料”為“金角銀邊”。
在焦作,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探索的新路徑,不是集中力量搞“樣板間”供人參觀,而是從小處著手、實處著力,穩扎穩打提升百姓獲得感。
民生為本,“實功能”贏得群眾“真滿意”
7月10日傍晚,家住中站區鏈條南街的許繼茂老人漫步在煥然一新的小巷,悠閑愜意。鏈條南街是背街小巷,平房院與老舊樓院混雜,曾經基礎設施薄弱,路面坑洼不平,道旁雜草叢生。治理工作中,小巷新修道路、安裝路燈、整改公廁、敷設管道,并對邊角空間進行綠化。
“俺家門口原來是三個旱廁相連,臭氣熏天,如今環境好了,空氣也好了。這次改造的每一項都和咱生活息息相關,群眾咋會不說好!”新小巷、新氣象,許繼茂的稱贊發自肺腑。
同一天黃昏,來自濟源的趙亮開車下了焦桐高速公路,將車停在豐收路高速公路出口旁一處停車場。眼前的一幕讓他感慨,停車場干凈整潔,旁邊竹林搖曳,林間蜿蜒著清幽小徑,新建的公廁潔凈規范,停車區的圍墻上還有焦作風光與歷史故事彩繪。
這處公共空間治理點位,以前曾是一處廢棄場站,經園建、綠化、美化、給水、配套服務等工程改造后,將成為集休閑、娛樂、教學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農業示范園。
“開車久了出高速,很多人想找個地方停車,上個廁所。今天來焦作感到更有提升,便利之余,還能欣賞風景,了解焦作風土人情。” 趙亮連連贊嘆。
焦作市宇華實驗學校周邊,常有遠道而來的家長聚集接送孩子。以往周邊配套設施薄弱,家長們常面臨停車難、歇腳難、和孩子談心難的困擾。經過改造,校門口附近新建了帶充電設備的停車場,解決停車充電需求;一旁還建設了環境優美的文化游園,可供等候時歇腳,也可與孩子小坐談心。學校也以錯峰放學來配合區域空間改造治理,讓前來接送孩子的家長不堵路、不堵心。
神州路沿線的公共空間治理項目,將街角、沿街荒地有效利用,不僅進行綠化改造,建成精品游園,還增設休閑長椅、休閑步道、健身器材、公共廁所等,增加了服務功能性。
半年多時間,治理工作如春風化雨,成效斐然。城市“微治理”的幸福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催生出實實在在的功能之變、景色之變、感受之變。
無論是背街小巷的蝶變,還是高速路口的煥新,再或者是校園門口的通暢,每一處“微環境”的小升級都牽動著群眾的心弦。
大家滿意的笑容里,藏著群眾對身邊環境細節提升的敏銳捕捉,更折射出百姓對“微治理”民生為本的默默贊許。
何為民生?以人民需求為導向就是民生。
開展中心城區公共空間治理,根據工作部署,截至目前已啟動治理提升點位75個。這些項目有游園建設,有綠化美化,有片區綜合提升,有便民設施建設,有停車場充電樁等,各個都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
為高效推動治理工作,我市創新工作舉措,組織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城管、園林等部門完善了從空間規劃管理到項目審批、建設、日常管理的規定,還專門聘請河南理工大學、市規劃設計院等專家全過程參與規劃、設計、建設指導,并邀請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行業專家建言獻策。
治理未動,理念先行。市住建局圍繞“公共空間治理主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好”,多次組織召開公共空間治理標準培訓會,邀請行業專家詳細講解公共空間治理工作理念、治理標準及建設模式,分享外地先進治理理念和經驗,進行現場實地踏勘,指導點位治理方案編制,真正讓治理貼合群眾需求。專業的技術保障、切合實際的改造方案為治理工作順利推進奠定基礎,讓這些曾經的城市“邊角料”真正變為傳遞幸福的載體,讓群眾在方寸之間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便,在城市生活中進一步提升獲得感。
一點一策,“巧施策”繪就城市“新畫卷”
城市公共空間不僅承載著市民對城市的情感寄托與精神共鳴,更彰顯了城市的人文風貌與文化底蘊。
不同區域,面對土地資源緊張、存在歷史遺留問題等不同瓶頸,又該如何滿足市民與城市發展的多元需求?
“微治理”背后,往往是大難點、老痼疾,考驗著設計智慧和“破壁”勇氣。
在我市開展的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一點一策”的理念精準瞄準痛點、難點,給出了高效能治理的焦作答案。
“以前路過這里都繞著走,現在每天晚飯后都會帶孩子來散步玩耍,方便舒心又安全。”今年,牧野路南段一塊沉寂多年的地塊完成華麗蝶變,讓附近居民拍手叫好。
曾幾何時,空地雜草叢生、滿眼荒蕪,是周邊居民避之不及的“城市死角”。解放區以空間治理為抓手,深入調研定方案,喚醒沉睡“冷資源”,因地制宜制訂“空間整合、功能疊加”治理方案,精細施工巧改造,舊貌煥發新容顏。
位于馬村區實驗學校對面的大片空地,因開發項目長期擱置而荒廢,雜草叢生。而對面的學校在上下學高峰期,人多車多,道路擁堵。為破解擁堵難題,馬村區政府拆除圍擋實施公益停車場改造建設,增設公共座椅、照明燈具、公益廣告等,實現多重效益。
“醫院旁能有這么個小公園,能歇腳,能鍛煉,太方便了。”如今,市人民醫院旁的一處“口袋游園”也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長期以來,市人民醫院東側地塊環境臟亂、設施老化,周邊群眾缺乏休閑健身空間。山陽區立足實際,根據場地現狀兼顧景觀設計與城市風貌的協調統一,因地制宜制訂治理方案。同時,采用政企共治模式,劃定企業責任區,以有獎評選激發企業參與熱情。
空間治理,內有乾坤。改造后的“口袋公園”,實現了功能與美觀的完美融合。一座景觀亭,炎熱時能遮陽納涼,下雨天可擋雨小憩;新添燈具實現照明全覆蓋,提升夜間活動安全性;新增健身器材滿足鍛煉需求,助力健康生活;整理后的綠化用地,喬木、灌木錯落有致,花卉、草地交相輝映,小小空間生機盎然,提供了清新舒適的環境。
為群眾打造一批觸手可及、舒適便捷的生活空間。除各城區外,各責任單位也緊盯目標任務,立足工作實際,默默在遍布全市的“微空間”里,大筆如椽,描繪著公共空間治理的美好畫卷——
市園林綠化中心負責實施的五孔橋游園即將展現全新面貌。這里兼顧城市居民不同年齡段的不同需求,打造“分齡區域”,引入商業元素,將成都等地的游園建設復制推廣到焦作,幸福感“在園可觸”。此外,積極謀劃推進中的萬方橋節點、焦作火車站南北廣場等處,也有望規劃成為“微治理”中的民心項目。
市城管局聚焦城市精細化管理,分別開展充電樁建設、“飛線入地”、清潔城市、市政道路修補、市政橋梁美化等工作,打造整潔有序的城市新面貌。
市交通運輸局結合實際、突出特色,按“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原則,對晉新高速公路焦作南站、焦作西站等高速公路出入口高標準設計,通過點綴市花月季、太極元素等凸顯焦作特色。
市住建局緊盯群眾出行需求,實施文林路、站前路延伸、陶瓷路改擴建等工程,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有效提升城市交通功能。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實施中州機械廠地塊治理等項目,盤活閑置資源實現管理提效;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聚焦普濟路重要干道,進行交通治理、環境提升;市體育局建設兩處綜合運動場,切實回應群眾體育健身需求。
截至6月底,在公共空間治理工作中,我市累計完成綠化、硬化面積約26萬平方米,新增非路面停車位1200余個,新增路側停車位3400余個,新建充電樁300余個,新增便民服務設施75處。
城市更新步履不停,幸福畫卷徐徐鋪展。市公共空間治理專班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還將繼續深入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工作,常態化開展整治,制度化確保成效,以“繡花功夫”編織錦繡圖景,讓更多沉睡資源在“美好蘇醒”中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記者 馮新瑞 杜挺勇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