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要聞
“黨組織的力量就是群眾的主心骨。無論是深夜轉移群眾,還是搶修道路,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始終挺在最前面。”
□本報記者 陳學樺 吉小平
“那晚的雨聲,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不是嘀嗒,不是嘩啦,而是砸在地上的悶響。”9月4日,時隔兩個多月,嵩縣白河鎮黨委副書記錢金國回憶起6月30日夜的那場暴雨,依然心有余悸。
“河水離公路只剩50厘米了,再不轉移,就來不及了!”那個夜晚,錢金國帶頭沖進雨幕,挨家挨戶拍門喊人……
800多人的緊急大轉移
今夏,嵩縣白河鎮遭遇歷史罕見的連續強降雨。6月30日至7月2日,山洪、滑坡、道路中斷、通信癱瘓等接踵而至。
6月30日,毛毛細雨在傍晚升級為傾盆大雨,當晚10點多,在接到暴雨紅色預警后,錢金國立即帶領包村干部馬董智奔赴上莊坪村。
通往村莊的橋梁已被白河水沒過,水位仍在上漲。“如果雨勢持續,公路會被洪水吞沒。”錢金國當機立斷,“必須全員撤離!”
然而,要在暴雨中轉移800多名村民談何容易?雨下得太大了,手搖警報器、銅鑼的聲響淹沒在雨聲中,錢金國干脆沖進雨幕,挨家挨戶敲門喚醒熟睡的村民。
7月1日0點,上莊坪村的雨量監測顯示降水量已接近200毫米,肆虐的洪水已沖破道路護堰。
“從6月30日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2點,我們幾乎是扯著嗓子跟雨聲對抗。”上莊坪村黨支部書記李東奇回憶。錢金國的衣衫早已濕透,腳底磨出血泡,仍在人群最前方大喊,讓大家不要慌亂,有序轉移。
最終,800多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至地勢較高的張家莊組。
為尿毒癥少年搶通“生命通道”
7月1日晚,暴雨再次來襲,五馬寺村因山體滑坡成為“孤島”。
7月2日清晨,錢金國帶領鎮政府工作人員,駕駛一輛皮卡,經過6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從白云山另一側進入五馬寺村。此時,滯留的游客和村民亟待轉移,皮卡成了“擺渡車”;方便面等物資則由鎮干部們肩扛背馱,徒步送至6個偏遠的村民組。
7月3日臨近中午,錢金國在西溝組村頭遇見一位焦慮的老太太:“孫子3天沒做透析了,吃不下飯,睡不成覺。”
原來,老太太的孫子小劉原定7月1日前往嵩縣縣城做透析,卻被突如其來的雨情困在村里。錢金國立即趕到小劉家中,只見這個少年臉色蒼白,蜷縮在桌邊痛苦地呻吟。由于小劉體重較重且當時缺乏壯勞力,常規擔架根本無法轉運。
“必須搶通道路。”錢金國緊急向白河鎮黨委書記李瓊巖匯報。兩臺挖掘機、一臺鏟車連夜開赴現場,大家頂著山體滑坡的危險爭分奪秒搶修。
7月4日凌晨,歷經12小時奮戰,跨摩天嶺的救援通道終于搶通。清晨,救護車將小劉安全轉運至縣城醫院。
基層干部筑起抗洪“人墻”
錢金國的沖鋒陷陣,只是白河鎮黨員干部群像的縮影。在這場大雨中,無數基層干部筑起抗洪搶險的“人墻”。
周曉鑫為救耳聾獨居老人翻墻涉險,16小時內轉移群眾80名;馬迎乾連續值守72小時仍堅守一線;胡雷雷轉移群眾時,用身體搭起“人橋”,讓孩童踩著他的肩膀渡過洪流……
“黨組織的力量就是群眾的主心骨。無論是深夜轉移群眾,還是搶修道路,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始終挺在最前面。”李瓊巖說。
白河鎮的災后重建全面展開。上莊坪村河道疏通完畢,五馬寺村民宿重新營業,香菇大棚有序恢復……
五馬寺村受災后,錢金國沒有離開,他吃住在村里21天,組織黨員突擊隊清理塌方路段,修繕水毀房屋,修復基礎服務設施,逐戶走訪受災群眾。
望著修復的山路,錢金國目光堅定,“我們會繼續和大家并肩作戰,讓家園重煥生機。”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黨組織的力量就是群眾的主心骨。無論是深夜轉移群眾,還是搶修道路,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始終挺在最前面。”
□本報記者 陳學樺 吉小平
“那晚的雨聲,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不是嘀嗒,不是嘩啦,而是砸在地上的悶響。”9月4日,時隔兩個多月,嵩縣白河鎮黨委副書記錢金國回憶起6月30日夜的那場暴雨,依然心有余悸。
“河水離公路只剩50厘米了,再不轉移,就來不及了!”那個夜晚,錢金國帶頭沖進雨幕,挨家挨戶拍門喊人……
800多人的緊急大轉移
今夏,嵩縣白河鎮遭遇歷史罕見的連續強降雨。6月30日至7月2日,山洪、滑坡、道路中斷、通信癱瘓等接踵而至。
6月30日,毛毛細雨在傍晚升級為傾盆大雨,當晚10點多,在接到暴雨紅色預警后,錢金國立即帶領包村干部馬董智奔赴上莊坪村。
通往村莊的橋梁已被白河水沒過,水位仍在上漲。“如果雨勢持續,公路會被洪水吞沒。”錢金國當機立斷,“必須全員撤離!”
然而,要在暴雨中轉移800多名村民談何容易?雨下得太大了,手搖警報器、銅鑼的聲響淹沒在雨聲中,錢金國干脆沖進雨幕,挨家挨戶敲門喚醒熟睡的村民。
7月1日0點,上莊坪村的雨量監測顯示降水量已接近200毫米,肆虐的洪水已沖破道路護堰。
“從6月30日晚上11點到次日凌晨2點,我們幾乎是扯著嗓子跟雨聲對抗。”上莊坪村黨支部書記李東奇回憶。錢金國的衣衫早已濕透,腳底磨出血泡,仍在人群最前方大喊,讓大家不要慌亂,有序轉移。
最終,800多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至地勢較高的張家莊組。
為尿毒癥少年搶通“生命通道”
7月1日晚,暴雨再次來襲,五馬寺村因山體滑坡成為“孤島”。
7月2日清晨,錢金國帶領鎮政府工作人員,駕駛一輛皮卡,經過6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從白云山另一側進入五馬寺村。此時,滯留的游客和村民亟待轉移,皮卡成了“擺渡車”;方便面等物資則由鎮干部們肩扛背馱,徒步送至6個偏遠的村民組。
7月3日臨近中午,錢金國在西溝組村頭遇見一位焦慮的老太太:“孫子3天沒做透析了,吃不下飯,睡不成覺。”
原來,老太太的孫子小劉原定7月1日前往嵩縣縣城做透析,卻被突如其來的雨情困在村里。錢金國立即趕到小劉家中,只見這個少年臉色蒼白,蜷縮在桌邊痛苦地呻吟。由于小劉體重較重且當時缺乏壯勞力,常規擔架根本無法轉運。
“必須搶通道路。”錢金國緊急向白河鎮黨委書記李瓊巖匯報。兩臺挖掘機、一臺鏟車連夜開赴現場,大家頂著山體滑坡的危險爭分奪秒搶修。
7月4日凌晨,歷經12小時奮戰,跨摩天嶺的救援通道終于搶通。清晨,救護車將小劉安全轉運至縣城醫院。
基層干部筑起抗洪“人墻”
錢金國的沖鋒陷陣,只是白河鎮黨員干部群像的縮影。在這場大雨中,無數基層干部筑起抗洪搶險的“人墻”。
周曉鑫為救耳聾獨居老人翻墻涉險,16小時內轉移群眾80名;馬迎乾連續值守72小時仍堅守一線;胡雷雷轉移群眾時,用身體搭起“人橋”,讓孩童踩著他的肩膀渡過洪流……
“黨組織的力量就是群眾的主心骨。無論是深夜轉移群眾,還是搶修道路,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始終挺在最前面。”李瓊巖說。
白河鎮的災后重建全面展開。上莊坪村河道疏通完畢,五馬寺村民宿重新營業,香菇大棚有序恢復……
五馬寺村受災后,錢金國沒有離開,他吃住在村里21天,組織黨員突擊隊清理塌方路段,修繕水毀房屋,修復基礎服務設施,逐戶走訪受災群眾。
望著修復的山路,錢金國目光堅定,“我們會繼續和大家并肩作戰,讓家園重煥生機。”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